首页 > 教育动态 > 升学就业 > 正文

“我要像父母那样呵护学生”——太行深处教学点坚守者郭生朋

2012-11-21 13:14:3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admin    评论:0    点击:

   

\

 

  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这是郭生朋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

 

  每天清晨,郭生朋都要把教室打扫干净。

  

\

 

  课余,郭生朋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

 

  郭生朋用自制简易、实用的教具为学生上课。

  

\

 

  郭生朋忙于教学工作,自家的耕地常年撂荒。

  

\

 

  午休时间,郭生朋靠独臂右手搬石修补学校院墙。

  

\

 

  放学后,郭生朋借助教学光盘,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

 

  郭生朋每天从家带些蔬菜,煮把挂面,给中午不能回家的学生吃。

  ■本报记者 周红松/文 樊世刚/摄

  “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这是坐落在绵绵太行山深处褶皱里的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下寺村小学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虽然自己的校园和课文里描述的"小学堂"有很大的差别,但孩子们用稚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依旧响亮明快。

  下寺村因村前的一座观音寺而得名,早年观音寺曾一度作为附近几个村孩子上学的校舍。因临近沟边,常有山洪涌过,学校上迁至距其百米左右、地势较高的山脚下,与村委会并排。学校三面是山,仅有两间教室,其中一间是教师宿舍兼办公室,学校前方一条乡级公路蜿蜒而过。如今,这里成为当地保留的一个教学点,下寺、寺沟、白杨沟、下湾4个山村的12个小孩子在这里上一、二年级,教学点唯一的教师郭生朋已在山区学校整整坚守了35年。

  郭生朋24岁时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左前臂。那时,农村地区急需一批民办教师,高中毕业的他被录取,终于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寺沟村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1999年他正式转为公办教师。

  教室里,孩子们按年级分成两列在一个教室里学习,郭生朋正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语文课。与此同时,旁边二年级的孩子在做着数学题。“这样的复式班教学形式在教学点常见,学生要想得到较好的教学环境,这些孩子应该到条件更好的完小上学,但最近的枣园完小距此也有9公里山路。”郭生朋说。

  一间光线昏暗的屋子里,一个破旧的橱子、铺着简单被褥的单人床、一台老式的电视、一张摆放着杂物的课桌、一个取暖的煤炉,这是郭生朋宿舍的全部家当。不能时常回家的郭生朋就住在这个小屋子里。

  学生上课的教室,相比郭老师的宿舍稍显宽敞明亮。最令人欣喜的是教室前黑板右侧挂有一台崭新的42英寸彩电,其下方一台崭新的计算机与之连线。这些是去年河北省实施"班班通"给教学点新配备的教学设备。

  “数这个好,虽然还没有连上网线,可有教学光盘。像音乐、美术这些我不能给孩子们上的课,孩子们看教学片就可以跟着学了。”郭生朋用他仅存的右手操作着鼠标笑着说。郭生朋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为了能应用好这套现代化辅助教学设备,他还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他可是我们村里小娃娃的启蒙老师,他要是不在这里,孩子上学可就难啦!”下午放学,一位到学校接孩子的本村老大娘对记者说。在35年的时间里,郭生朋先后在寺沟小学、石善小学、下寺小学教复式班,教了上千名山里娃。“村里有父子两代人都是我教的。”在校门旁一棵有5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下,郭生朋送走最后一个学生自豪地说。

  寺沟村的郭贵平现在已经成家立业,他记得上小学时曾因家里经济困难,实在交不起学杂费。郭生朋得知缘由后二话没说,拿出6元钱给贵平垫上了学杂费。“上世纪80年代教师的工资很低,那是他近一个月的工资!”直到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儿,郭贵平仍感动不已。

  多年来,郭生朋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坚持6点半起床,7点前赶到学校。打扫教室和院落,迎接学生进校门。晚上放学后,再将学生一一送走。他说:"学生们还小,我要像父母那样呵护他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独臂教师郭生朋今年已满58岁。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好多有了出息,想到自己的大女儿即将在新盖成的砖瓦房里成亲,他说自己很欣慰、很幸福。“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学校也已经选址拟改建成标准化校舍。我在山里教了一辈子的书没啥遗憾。”

  时值深秋,山风凛凛。但骄阳下,下寺村小学前猎猎飘动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醒目。 

相关热词搜索:我要 父母 那样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学业危机是男孩的第一危机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