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消息 > 正文

翻阅2012教育:异地高考欲破“户籍坚冰”

2012-12-30 11:15:4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admin    评论:0    点击:

  回望2012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你会发现,有些新闻将被写入中国教育史册,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有望实现”,就是这样的新闻。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终于实现,但要巩固“两基”成果,道路更漫长,任务更艰巨。因此,9月7日全国“两基”总结表彰大会的召开,意味着巩固“两基”成果的征程刚刚开始……

  2012年,人们对于中国教育有了更高期望、更多期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回应社会关切,党的******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必将为中国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新的生机。

  盘点2012年中国教育“大事记”,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教育跨越发展的步履更加矫健,更加有力!

  ——编者

  2012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

  1.******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明确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首次面向海内外公选大学校长

  3月20日,教育部公布首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的直属高校校长和总会计师名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3.“2011计划”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3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正式启动,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决策。

  4.校车、营养餐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4月5日,国务院公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校车安全问题被纳入法制轨道。5月23日,教育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管理。

  5.“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感动社会

  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在汽车失控瞬间推开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下,双腿高位截肢。她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师德感动国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6.国务院出台意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8月2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之后,教育部联合多部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六项意见,多措并举解决教师队伍建设瓶颈问题。

  7.教育督导条例公布实施

  8月26日,国务院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10月1日,《教育督导条例》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走上法制化轨道,必将推动教育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8.异地高考改革有了时间表

  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在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进一步推动异地高考的实现,异地高考改革有了明确的时间表。目前,各地异地高考方案纷纷出台。

  9.全国“两基”目标全面实现

  9月7日,全国“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单位全部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国家验收,人口覆盖率达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0.农村中职全免费,资助体系全覆盖

  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月22日,中央财政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标志着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覆盖了全部教育阶段。

  “4%”,寄托新的期望

  2012,对于来自四川藏区的尼玛德吉来说是个新起点,能在成都市当一名汽修工让他开心不已:“如果没有‘9+3’免费中职培训,我可能在草原放牛,可现在一个月能赚4000元!”他咧开嘴笑了,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9+3”,让尼玛德吉在读完9年义务教育后,又接受了3年的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他免除了6000元的学费,还发给他多种补贴。

  这个藏族小伙或许没意识到,2012,也是中国教育的新起点。一个历时19年的梦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今年终于编入财政预算,他眼前的幸福,映射出的是一个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那一年,尼玛德吉还没有出生,他不可能知道,4%到底是什么,他至今也没有意识到,他的教育历程和祖国的教育发展竟是如此息息相关,4%改变了许许多多像他一样孩子的命运。

  那么,4%究竟是什么?对2012年的中国来说,是逾2万亿元的庞大开支,意味着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6投入教育,也意味着总理的承诺即将变成现实。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郑重宣布: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正可谓一诺万金。

  4%是什么?是山区孩子碗中热气腾腾的营养餐,是西部农村坚固美观的新校舍,是城乡孩子安全保障的“长鼻子”校车,是饱含深情的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一张又一张的教育免费大单……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兴则百业旺!4%的教育投入,既是为了今天百分之百的孩子,也是为了明天百分之百的中国。

  4%是什么?是尊师重教的宣言书,是减轻教师生活负担的减压器,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加油站,是缩小教育差别、促进均衡发展的奠基石。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要解决教育发展的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实现教育的社会公平,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无疑是必要条件。“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斜”,4%,不仅意味着财政的巨额投入,也昭示着党和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坚定决心。

  尽管经过千辛万苦,我们即将实现4%的目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相对世界7%的平均水平,这还是个很低的目标,不允许我们有半点的沾沾自喜。

  站在2012年的尾巴上,与其将4%比作一个阶段的“终点”,不如将它比作一个新的“起点”。新起点寄托新期望,增加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发展,我们仍然在路上!

  “两基”,普惠每个孩子

  “孩子们能拥有这么美丽的校园,住上这么好的宿舍,真是不容易!”看到四川省盐源县梅雨中学整洁、温馨的学生宿舍,看到地震灾区一所所美丽的校园,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两基”国检组的专家们用了这样的评语——“心灵的震撼”。

  2011年12月底,随着四川“两基”主要指标达到验收标准,我国西部42个边远贫困县全部实现“两基”目标。至此,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用了25年时间,终于实现全体适龄儿童都有学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民族夙愿和百年梦想。

  2012年9月,全国“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教育发展的伟大奇迹。

  遥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人口文盲率达到8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6年,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很低。普及教育如同一个美好的梦想,深埋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提上重要日程。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以法律形式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出明确规定。之后的25年间,中国进行了一场致力于教育起点公平的伟大实践。

  25年,随着这项实践的推进,一个个可喜现象在祖国各地呈现: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我国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成为推进“两基”伟大工程不懈的追求。

  “两基”到底意义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但我们有这样最基本也最骄傲的共识: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两基”目标,是国家意志和百姓的高度契合;实现“两基”伟大目标,是中央与地方、教育与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合力攻坚的典型示范;实现“两基”伟大目标,积蓄了大国办大教育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经验,更积淀了中国教育薪火相传,致力于实现公平的精神财富。

  全面实现“两基”,普惠每个孩子。2012年,我们振奋而自豪!

  让孩子更好成长

  “班里多少学生戴眼镜?”“您最好看多少学生没戴眼镜。”——一位教育局长告诉我:他到一所学校检查工作,发现戴眼镜的学生较多,发生了上述与班主任的对话。教育部12月24日部署,2013年将由第三方测试学生健康体质,以保障学校开足体育课、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公众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健康的身体乃成长的基础,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在质量、公平“双轮”驱动下,教育奔向更好。

  质量是教育自身的生命线。随着社会进步、生活富裕,大家对孩子们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提升教育质量,国家在努力,2012年预算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逾2万亿元。改善幼儿园条件,提高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学注重“练内功”……教育界为提高质量竭尽全力。各界也在为教育质量献策、尽心。

  公平是教育的社会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公众期盼机会公平,相对公平的教育在大家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义务教育为民族振兴奠基,更是人人安身立命的基石。2012年金秋,国务院召开表彰会,总结全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验。国家有关部委公布政策措施,专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作为教育公平的内容之一,异地高考浮出台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相关通知,要求各地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和流入地学生升学考试工作。

  质量提高无止境,公平追求在持续。回答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教育的进步仍然在路上,我们期待,新年的教育有更多新气象。

  异地高考,欲破“户籍坚冰”

  12月24日,湖南省异地高考中考实施办法出台。与之前其他省市的方案相比,“湖南版”异地高考报考门槛更低,手续更简便。不仅实现外籍生源全覆盖,报考只需提供其父母的居住证;而且,本省户籍随迁子女高考报考,在学籍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均可。

  几天前,河北省异地高考政策也正式出台,与公布政策的多数省份要求考生具有3年高中学籍不同,河北只要求考生在流入地具有两年高中学籍,家长也不需要提供社保证明。应当说,这两省的方案比较“平易近人”,是比较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之举。

  今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几十年不变的“户籍坚冰”正在被打破,实施异地高考正在成为现实。但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近日指出,北京、上海、广州等流动人口较多的省市的异地高考方案备受社会关注,热点省市的异地高考必须要有门槛,政策制定方要反复论证,听取各方意见,并进行公示,一旦确定后要按此执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对于异地高考,人们盼了很久,等了很久。但是,异地高考的确是一块硬骨头,影响范围之大、涉及问题之广、争议之激烈、情况之复杂,远远超出教育领域。条件太严、门槛太高、数量太少,到头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条件太宽、门槛太低、数量太大,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又会被稀释,流入地学生的利益可能受损。这样的“两难”困境,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人口输入量大的省市尤为明显。因此,异地高考改革,慢不得也急不得。

  奥数“脱钩”,剑指择校乱象

  2012年,家住北京市海淀区蓝旗营的王女士经历了由纠结到欣喜的心态转变。起初,她还在为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的课业负担过重忧心忡忡,为是否上“奥数”班矛盾纠结,为是否需要找关系花钱为孩子择一所“好初中”大费思量,后来,两个“利好”消息让她从纠结犹豫中解脱,也让一家人的生活回归平静。

  这两个好消息,一个是2月,教育部同国家发改委、审计署重拳出击,公布了《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占坑班”和以跨区域为名收取的“择校费”再度成为重点治理对象;另一个是8月,北京市教委两次向遭到无数诟病的奥数培训亮剑,宣布将坚决禁止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一周之后再次表态,“从即日起至10月31日,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

  两个消息如同两记重拳,如同两把利剑,锋芒直指择校费与奥数培训。

  多少年来,中国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挣扎在这样的教育怪圈中: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优质中学,千方百计托人找关系,不惜缴纳高额“择校费”;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优质中学,让孩子从低年级开始就将节假日“奉献”给了“奥数”培训班;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优质中学,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休息时间越来越少……

  孩子累,家长累,多少家庭感到劳累压抑。

  2012年,这两个政策的出台,让人眼前一亮。或许,政策的出台不能立即解决目前中国教育遇到的所有问题,不能消除一个个家庭与孩子受教育相关的全部烦恼。但是,起码传递出一个坚定的讯息:致力于为学生减轻负担,致力于为受教育者制定公平的规则,还教育一方快乐、纯净的空间,无论是国家相关部委还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努力!

  校车安全,亟待加强监管

  12月24日,再有一周就是元旦了,江西贵溪滨江镇洪塘村幼儿园的11个孩子没能迎来新年的曙光,原本7座的面包车被塞进17个人,校车侧翻让他们永远告别了明天。人们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起“夺命校车”事故,大家不禁要问,校车安全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今年4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校车的使用许可、驾驶人、通行和乘车安全、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强调,应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在寄宿制学校入学,减少上下学的交通风险。

  毋庸置疑,条例颁布后,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公安部等20个部门(单位)组成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并相继出台《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系列政策标准,为校车运行“护航”。据统计,条例施行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已排查学生接送车辆24.6万辆,督促整改4.1万辆、清理不合格学生接送车辆1.66万辆。各地还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启动“校车安全工程”等,保障孩子上下学交通安全。

  然而,同样毋庸置疑,校车问题由来已久,其中涉及的资金投入、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十分突出,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落实条例各项要求,尚需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江西这次事故像此前所有惨剧一样,源于车辆不合格,司机不守规,管理不到位……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刻,还有多少孩子挤在类似的车上?还有多少校车行驶在类似的路上?还有多少条条例规定停留在纸面上?还有多少管理者重复着类似的不作为?

  加大校车投入,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孩子安全,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政府不可推卸之责。校车安全,刻不容缓!(记者 张烁 袁新文 赵婀娜) 

相关热词搜索:翻阅 2012 教育

上一篇:“中国式陪读”如何破解?
下一篇:90后员工“裸辞”成风有喜有忧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